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大讲堂>>讲座回顾

金声玉震

       

        2012年11月24日上午,天津音乐学院靳学东院长走进“音乐大讲堂”,给我们带来系列讲座“漫游于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的第二讲“金声玉震”。
       讲座是以中国的历史年限作为开始的,以周代为分界点,讲述了东周和西周以及礼乐制度的建立。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大名鼎鼎的雅乐是曲雅纯正、肃穆庄严的。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雅乐的特点是重教化而轻艺术;音乐上以齐奏为主,音调简单、节奏缓慢。靳院长在讲座中让我们欣赏了日本和韩国雅乐的几张图片。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靳院长一一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这八种分类法,以及这些材料制成的不同的乐器。周代乐器中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居多,占乐器总数一半以上。钟类乐器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居少。
       曾候乙地下乐,宫钟磬合鸣惊寰宇。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最后讲座在洪亮的编钟音乐声中结束了,读者们对于周代时期的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期待靳院长下次系列讲座的早点儿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