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民间歌曲

        中国民歌是和劳动节奏、思想感情密切结合的,拉船、伐木、放排、采石、抬石、搬运、打夯都要唱号子,“劳动号子”是民间歌曲最早的形式。此外,放牧、采茶、农业劳动、砍柴、婚事、节日、娱乐、庆典都要唱民歌。就连青年之间的谈情说爱也要来以情歌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民间歌曲大致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少数民族歌曲几类。
        1、号子
        号子有悠久的历史,在劳动中产生并伴随着劳动过程演唱,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按不同作业场所又分林业号子、农事号子、船工号子、渔民号子、建筑号子、运输号子、作坊号子等多钟。其音乐形式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属典型。 如黄河船工号子、三峡川江号子、东北森林号子、江浙插秧号子等。
        2、山歌
        山歌流传地域广泛,一般在山间旷野中演唱。其音乐形式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曲调高亢等特征。如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各民族喜爱的"花儿" ;陕西、山西的"信天游"、" 爬山调"、"山曲";安徽皖南的"挣颈红"; 江西同国山歌、湖南衡阳山歌、 广东客家山歌等。
        3、小调
        小调广泛流传在城镇乡村中,其曲词较固定,曲式结构规整,曲调细腻婉转。因职业艺人与文人墨客也曾参与填词、度曲,从而使小调的词曲更加完美,其中有的曲调已形成曲牌,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变体、如"茉莉花调"、"孟姜女调"等;一些明清时期的小调还发展为曲牌连缀体或套曲形式,如山东的"五大调"。山西同县的"昆曲"、山西左权的"大腔"等。  
        4、少数民族歌曲
        少数民族歌曲是指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歌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皆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极富特色又极具魅力。如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集体歌舞)、"来派尔"(小型歌舞),羌族的"撒拉耶"(耍龙灯调),藏族的"跳锅庄"、"弦子舞",纳西族的"阿裹裹"、"窝热热",侗族的"多耶"、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鄂温克族的"奴克该勒",鄂偷春族的"吕日格仁"等等,这些都属于民族歌曲。
        民间歌曲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