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大讲堂>>讲座回顾

响遏行云——漫谈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之魅力



       

        2013年11月9日下午,读者们不顾天气的寒冷,早早的就来到了音乐图书馆的门口,耐心排队等待讲座的开始。今天音乐学院的张伟教授给我们带来一场题为“响遏行云——漫谈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之魅力。”
        讲座开始,张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民族声乐,以及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脉络。现今的“民族声乐”一词是指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其根源是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声乐前辈们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同时借鉴了外国声乐艺术的训练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最终形成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分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荀子的《成相篇》是中国说唱音乐的远祖。张老师让学生现场给我们演唱了《春眠不觉晓》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歌来形容中古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例如黄自的《玫瑰三愿》,冼星海的《夜半歌声》。从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出现了丁善德的《玛依拉》,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和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马之歌》等。张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欣赏了许多著名歌唱家的作品。如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于淑珍的《泉水叮咚》、单秀荣的《雁南飞》等作品。
 

        讲座最后在一曲慷慨的《听春风》中结束了,张老师通过现场示范演唱中国民歌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体验了民歌的艺术魅力,共同品味了世界声乐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国民族声乐,观众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