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郝艳霞之女郝秀洁
2014年11月16日上午,《走近大师》非遗系列讲座在天津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如期开讲。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郝艳霞之女—郝秀洁和读者们共同分享自己家人的从艺经历和对郝派艺术发展传承的独到见解。
郝老师在讲座的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西河大鼓的发源、兴盛和衰落时期,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间是西河大鼓的主要发源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北京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张士德、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也有的就叫“说书”。自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河大鼓进入兴旺时期,涌现了一批诸如李德全等颇负盛名、各具特色的演员。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境内日伪盘踞的“沦陷区”以及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曲艺艺人生计艰难,书坛风气委靡,书目内容庸俗,一些女艺人更受尽了非人的凌辱。此时期,西河大鼓在城市中已跌入极其悲惨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西河大鼓获得新生。西河大鼓作为艺人最众、书目最多、流布最广的曲种。改革开放后,西河大鼓逐渐复苏,它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其中郝秀洁老师也包括其中。
郝老师在讲座中重点讲述了郝派西河世家是如何传承西河大鼓的。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老师的姥爷--郝英吉,他主工长篇鼓书,他的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善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表演上不仅说、唱俱佳,而且采用口技等手法,使表演有声有色,感染力极强。在唱腔方面,以花腔花调多而著称。他不拘泥于老腔老调,常创造性地运用“二黄大反腔”、“十三咳”、“大悲腔”等华彩腔调,使书段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手的“双高”和“刀刀痛”两段唱腔,也每次演出都令人叫绝不已。郝派西河的传承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其家族中。以郝英吉为第一代,郝家先后有三代人从事西河大鼓艺术。第二代中的郝庆轩、郝庆国、郝艳春、郝艳霞、郝艳卿都是直接在父亲的严格传授下成才,陆续成为颇负盛名的演员和弦师的。其中的一枝郝艳霞三十岁后转回出生地天津,正值其艺术成熟期,很快便成为津门曲坛上的名伶。郝艳霞不但把郝派西河带到了天津,还将自己的女儿郝秀洁培养成为郝派的第三代传人。郝老师在讲到自己的舅舅、母亲和四姨的一些事情的时候,眼里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几次哽咽,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家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郝秀洁老师的优秀技艺既保持了西河大鼓的传统韵味,又有其独到的行腔特点进行创新,以灵活自如的驾驭、精妙而多变的手法,富于音乐性的探索,出色的传承了母亲延续下来的“郝派”西河大鼓艺术,成为中国曲艺界艺术传承的典范。讲座的最后,郝老师的学生表演了《寒江关》、《康熙用膳》的片段,声情并茂的郝老师一曲《大西厢》的片段,在传统西河的唱腔中拓展音乐内涵,使唱腔更婉转好听,更淋漓酣畅地表达情感。在津门曲坛,郝派西河大鼓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历经百年,名家辈出,不愧为西河世家,期待郝派西河能够世世代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