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大讲堂>>讲座回顾

走近大师--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

 

天津是我国北方曲艺的发祥地,是闻名全国的曲艺之乡。翻开天津曲艺的发展史,在天津成长并成名的老一辈曲艺名家不胜枚举,如相声大师张寿臣、马三立,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梅花大鼓名家花四宝等。我们今天《走进大师》非遗系列讲座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学生--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籍薇老师。

籍薇老师首先给大家讲述了她的从艺经历。老师197317岁时报考天津市曲艺团学员队的,在这之前对鼓曲很陌生。因为具备一定的演唱和表演天赋,的文艺老师也曾用心良苦地为寻找一条踏上专业之路的途径,但报考两次文艺兵都被拒之门外了,那时(“文革”)重视家庭出身。1973年,对曲艺团面试有点经验,加上对老师原来讲过的那些胸有成竹老师看这孩子真是天赋不错,独具慧眼,把籍老师给收下了,从而圆了真正从事文艺工作的一个梦想。从京韵大鼓改唱梅花大鼓真的有一些困难。京韵、梅花,虽然用的简板和鼓都一样,但拿法不一样。京韵大鼓籍老师刚练熟,京韵大鼓是大拇指伸进板里去,来回晃手腕打板;梅花大鼓是食指插进去,一上一下打板。基调、打法、演唱,都不一样。刘派京韵大鼓的唱腔都是金戈铁马,非常阳刚的。梅花大鼓是非常妩媚的那种,所以从一个曲种又学了一个曲种,对籍老师来说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籍老师特别刻苦,受家庭成分高的牵扯,好不容易从事了艺术工作,特别珍惜。在家敲枕头、敲被子,上了班怕影响大家休息,就把湿毛巾或手绢拴在板上练打鼓;自己照着镜子练动作,苍天不负有心人,最后在艰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说起籍老师辛苦的艺术成长道路,籍老师几次流出激动的泪水。曲艺讲究口齿伶俐、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吐字、发音、归韵,讲究“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腔醉人的音”,“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老师”。口齿一定要清晰,而且尖团字非常注意。为了演出《黛玉葬花》,体会林黛玉这个人物,怎么样借花喻己,还有她那种“人欲留春留不住”的眷恋情怀,以自己全身心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里的黛玉一边唱,籍老师的手一边跟着她小动作地模仿,又怕旁边人看着我奇怪。像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三连冠”第一冠排《二泉映月》的关键时刻,籍老师偶然怀孕,但是她不舍的还是放弃了这个孩子,抓住了来之不易的登台机会,遗憾中有收获的是为自己“三连冠”争得了第一冠。籍老师为了工作,觉得亏欠了女儿太多,让女儿受了不少委屈。让籍老师欣慰的是,在最艰辛的时候出了那么多成绩。女儿从来没有埋怨过妈妈。说完这些,籍老师的眼里流出了晶莹的泪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达到高水平,让自己的业务上台阶,就得用心投入。有时一句唱腔,籍老师从早晨开始唱,唱一天。唱腔下意识地自己就出来了,一会冒出来一句。为了唱好梅花大鼓,籍老师流了很多汗水和泪水。籍老师对作品的理解是这样的:“作品的血肉灵魂,和自己的血肉灵魂融合在一起,然后用我的声音造型和形体造型结合在一起,用我演唱的风格去拨动观众的心弦,演唱时心里有时伤感,唱起来我心会疼。这样和观众直接的沟通,这样才能唱出有情、有灵、有声、有容的一个立体的、比较完美的作品,奉献给观众。”这就是籍老师对梅花大鼓的完美诠释。

讲座的最后,籍老师的学生和曲艺团优秀梅花大鼓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籍老师演唱了她拿手的梅花大鼓唱段《黛玉葬花》,并反串演唱了越剧《红楼梦》选段《哭灵》。在唱腔设计和字里行间之中,籍老师融入了自己的审美和思想,她的风格不再是以温柔多情、以男欢女爱为特点的梅花大鼓,而是多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通过一次次大胆尝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完成了从演员到艺术家的飞跃,而这一切正是源于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作为梅花大鼓的传承人,她希望借着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将梅花大鼓之声敲得更加响亮、传得更加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