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落玉盘--琵琶的前世今生
2015年伊始,天津图书馆音乐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市民及音乐爱好者的欣赏需求,特推出一系列“音图培训”活动。
1月17日,首场音图培训由彭雅君老师担当主讲的“聆听国乐 珠落玉盘—琵琶的前世今生”拉开帷幕。活动中,彭老师带领读者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琵琶的传入、演变和发展。
魏晋时期,琵琶通过丝绸之路自西域传入,直至唐朝一直保持外来乐器特色,即琴身为横抱,琴头略微朝下,右手用拨子弹奏。宋代以后, 琵琶在形制上出现了品位,并且开始斜抱演奏,演奏时依然使用拨子。到了金、元时期,琵琶品位增加、右手技法发展,产生了琵琶独奏曲《海青拿天鹅》。明代琵琶品位继续增多,指弹替代了拨弹,文曲武曲成为固定模式。清代,竖抱和指弹的琵琶演奏姿势基本定型,随着琵琶技艺的发展,以浙江人陈牧夫为代表的南派和以北方王君锡自成一派的南北两大流派产生。清代中叶以后,有着良好经济基础的江南地区成为琵琶音乐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多个影响深远的琵琶流派,以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和汪派最为突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琵琶的三大重要改革:十二平均律琵琶的推广应用,金属弦代替丝弦,假指甲代替真指甲,使得琵琶的发展适应时代需要,从此开启新的篇章。
在讲解的过程中,彭老师引领读者们欣赏了不同时期的琵琶作品,有平湖派《平沙落雁》、浦东派《龙船》、崇明派《雀欲回巢》、《鱼儿戏水》、汪派《十面埋伏》等,还有当代琵琶作品《彝族舞曲》、《春秋》、《千章扫》、《鬼戏》、《白帝城随想》、《雪花》、《欢沁》、《新编十面埋伏》等…
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纷纷表示希望音乐图书馆今后能多举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