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精品赏析>>古典

梅梢月



专辑名称
:梅梢月

古琴:李凤云

箫:王建欣

发行方:雨果唱片

录制时间:2007年

 

专辑曲目

一、【梅梢月】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李凤云打谱(7:40)

二、【暗香】宋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李凤云、王建欣即兴(6:29)

三、【流水】清·唐彝铭《天闻阁琴谱》,李祥霆先生传授(8:16)

四、【梅花三弄】 清·周显祖《琴谱谐声》,李祥霆先生传授(9:24)

五、【龙翔操】清·秦维瀚《蕉庵琴谱》,张子谦先生传授(6:29)

六、【玄默】明·朱权《神奇秘谱》,李凤云打谱(7:08)

七、【天风环佩】明·朱权《神奇秘谱》,张子谦先生打谱并传授(3:25)

八、【梅花三弄】清·秦维瀚《蕉庵琴谱》(广陵派),张子谦先生传授(9:23)

 

      “古人论琴,品其声,要‘九德’兼备,方为佳制,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梅梢月’正是这样的好琴。琴身宽而长,奇重,髹以黑漆,均匀的大蛇腹断纹,唯近岳山处消失,乃后代修补所致。该琴造型奇特,琴头、琴体均有数处凹凸,轮廓柔婉,美甚。琴名在池上,径逾寸。池下阴文‘青天碧海’、阳文‘月佩风环’两方大印,均填金罩漆。白玉轸足,润洁无暇。”—李凤云

演奏家介绍:

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古琴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曾先后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建、李允中等先生学习古琴及打谱理论。1988年拜广陵派琴家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派真传。

1990年3月,在天津首次成功举办了“李凤云古琴独奏音乐会”。1997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古琴独奏音乐会。自1999年至今,每年均在北京音乐厅或中山音乐堂举办古琴独奏音乐会和“箫声琴韵”音乐会(箫演奏王建欣博士)。2002年至2007年每年受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邀请,在著名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举办琴、箫音乐会。近年来,在海内外举办音乐会和讲座四十余场。

出版古琴专辑《广陵琴韵》(1995年)、《箫声琴韵》(与王建欣合作,2000年)。打谱的琴曲有《离骚》、《颐真》、《玄默》(以上自明代1425年《神奇秘谱》)、《修褉吟》、《梅梢月》(以上自明代1549年《西麓堂琴统》)。撰写论文、评论数十篇。

 

王建欣,1962年生于天津。笛箫演奏家、音乐学家。1976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笛箫专业,1981年升入本科,1985年攻读研究生,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笛箫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并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先后师从杨立中、杨明、金沙、陈重、刘管乐诸先生。199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吴钊、伍国栋两先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琴学,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信息中心主任。曾出访美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波兰、葡萄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讲学、演出。

曾撰写《琴筝辨》、《琴曲墨子悲丝研究》、《琴学述略》、《高罗佩与琴学研究》、《中日尺八比较研究》等论文,并在国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主编“国家重点教材”《音乐欣赏》一书,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著《初级笛箫演奏曲集》,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

 

以“梅梢月”之琴奏《梅梢月》之曲(选段)

文/李凤云

     中国人喜梅花,其傲雪凌霜之性格,常用来喻人。因此,古来咏梅之作不可胜计。古代的诗、书、画作之中,以梅花为题材的固然众多,琴曲也不例外。但初次在明代汪芝所编《西麓堂琴统》中识得琴曲《梅梢月》时,我还是有些错愕。梅兴所至,开始打谱,按弹之中,情趣渐显。虽不及《离骚》、《胡笳》那样动人心魄,但借景物抒情,也别有一番情致。体会其音乐,于诗意盎然中,还有几许浪漫,就好像在静室高斋中品位金农的一幅《古梅图》,淡然、疏旷、纯真。后来得知俪松居主人藏有宋代名琴,琴名正是“梅梢月”,则倍感亲切。机缘凑巧,友人高捷先生精鉴赏,喜收藏,于数年前获藏宋琴“梅梢月”。我们构想,如能用古琴“梅梢月”弹古曲《梅梢月》,实可成琴坛一佳话。旋即致电香港“雨果“掌门人易有伍先生,这位擎当今录制中国音乐之大纛者,更是对古琴音乐深爱有加,立即放下手中要紧的活计,亲自筹划录音工作中的各个细节。很短的时间内便成就了这张唱片。于琴、于曲、于藏家、于弹者、于出版人、于听众诸君,都是幸事、趣事、雅事、巧事。为了凑梅、月之趣,本张唱片又选了《梅花三弄》、《龙翔操》、《天风环佩》、《暗香》等相关题材的曲目。吾爱梅,缘自她的孤芳风韵,破腊一枝,凌寒料峭,雪后横枝,低昂铁干。更羡慕古人于浓山淡水之间,闲锄明月种梅花的诗意生活。

 

雨果琴缘 欲罢不能(选段)

文/易有伍

      这张宋代名琴“梅梢月”和以前我录过的唐、宋名琴不同之处,在于其整个琴身通透,都会发音。在摆放话筒时,无论耳朵贴近琴边,或离琴两三米,都能容易察觉这一特点。故此我用了前所未有的5路话筒录音,其中有常用的AKG422,加上微型古董话筒Senheisser MKE3-2和近代的DPA MK4061配合。当然在混音时,AKG422还是占比较大的比例,其他三个只是想把整个琴身的发音特性都捕捉下来。

      由于琴身较大,又是用丝弦,音调得较低,王建欣特别为配合这样的定弦而精制的洞箫,声音自然也比较低沉。希望大家会喜欢这辑特别的《梅梢月》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