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民族音乐

苏袛婆—来自西域的大音乐家

        苏袛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宫廷音乐家、琵琶演奏家,西域龟兹国人。苏袛婆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天和三年(568年),北周王子迎娶西突厥公主阿史那氏,浩浩荡荡的陪嫁队伍中有一支由龟兹、疏勒、安国、康居等地组成的300多人的西域乐舞队随行,苏袛婆就在其中,他带着胡琵琶来到了中原,从此才华得以施展。

       苏袛婆带来西域的“五旦七声”调式理论,掀开了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崭新的一页。

        《隋书·音乐志》上记载:“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恒求访,终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中间有七声。因而言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据文献记载,宫廷音律家郑译某日傍晚独自徘徊在长安西市,忽然被一阵动人琴声吸引,他循声而来只见一位高鼻深目的西域乐师在演奏琵琶,打听才知道此人是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袛婆,二人以琴为媒交谈甚欢,当得知苏袛婆熟知乐律,郑译更是虚心求教,当即便拜苏袛婆为师。经过不懈努力,他将苏袛婆所授“五旦七声”与中原传统调式理论对照传译,最终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为汉民族的”旋宫八十四调“,适应了汉族传统音乐和西域音乐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唐代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苏袛婆是把琵琶从西域带到中原的第一人。

       苏袛婆带来的琵琶,音箱是梨形的,与今天的琵琶相似,当时被称为胡琵琶,苏袛婆是西域演奏胡琵琶的名手。由于他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胡琵琶因此大盛,成为唐代最受欢迎   的乐器之一。此后,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胡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

       以苏袛婆为代表的西域乐师的音乐活动,促进了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的交流。

       龟兹乐舞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自成一体,独具特色而又兼容并蓄,丰富多彩龟兹乐伴随着苏祗婆等西域音乐家的“陪嫁”进入中原后,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唐朝“四方之乐大聚长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龟兹乐。著名诗人元稹在其《连昌宫词》写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由此可见盛唐时龟兹乐舞的盛况。来自西域的乐师在当时深受中原地区各基层的欢迎,有许多西域乐工、舞伎、歌手在教坊、梨园供职,从而推动了龟兹乐的普及。

      楚楚胡乐入汉声,是当时音乐交流的真实写照,苏祗婆作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使者,把西域乐器琵琶带到中原并从此流行是其高超弹奏技巧被肯定的结果,而他的“五旦七声”理论被郑译悉心整理,从“草根部落”走向大雅之堂并传世留名,充分展示了龟兹文化和中原文化息息相通、互为滋养、交流融汇、变革创新的生动历史。

 

(摘选自:《苏抵婆对我国古代音乐的三大贡献》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