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古典音乐

五线谱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五线谱,顾名思义是由五条线组成的,即在5条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记不同音高及拍子的音符。记谱时,音符标记在1条线上或者2条线中间的空间上,它们的顺序由下往上数,形成五条平行的“线”和四条平行的“间”。在这5条线之间,可以记录下11个音。

       如果要在五线谱上记载位于五条线以外的音,就必须在五线谱的上方或下方增加一些临时的短线,这种短线被称为加线(Ledger lines),由加线产生的间,就称为加间(Ledger spaces),从而形成“上加一线”、“上加一间”、“下加一线”、“下加一间”等。

       在西方中世纪早期,人们最早使用纽姆谱(neumes)来记录乐谱。大约从六世纪开始,教会音乐家创造了一系列符号来记录圣歌。这些符号很像现在的速记符号,不过它们仅示明了歌调高低变化的趋向,既不能标明音的长短,也不能标明准确的音高。

      因为当时圣歌主要靠口传,所以纽姆谱的用处只是辅助记忆曲调的走向而已。

     十世纪以后,纽姆谱的符号开始记在一条红线的上下。红线的前面标有字母f,标示它代表f音。符号所指示的低音和高音, 如果落在线上, 就是f 音; 如果位于线的上方或下方, 就是高于或低于f 音。这样, 乐谱所记的歌调, 就初步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

      到了十一世纪,贝内狄克特教团的僧侣归多· 达· 累佐确立了四线谱的形式。四线的音域在八度左右, 这个音域对于当时的格累哥里圣歌来说, 已经可以应付了。后来四线谱又发展为六线谱和七线、谱, 到了十六世纪才确定为五线谱。
       
就这样,西方记谱法从没有线的纽姆谱, 经过不断的改革, 逐步发展固定为五线谱, 中间约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

(节选自《从无线谱到五线谱》钱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