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民族音乐

许和子—大唐第一女歌唱家

       许和子,原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永新县)人。她出身在一个乐工家庭,受家庭熏陶,她从小就喜欢唱歌,练就了一副好嗓音,后来她被选入宫廷,编在教坊中的“宜春院”。

       宜春院隶属当时宫廷教坊音乐机关,由女伶组成,称为“内人”,因她们常在皇帝面前演出,故又叫“前头人”。宜春院也是教坊中技艺最好的艺人居住的地方,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风景秀丽,是排练歌舞的好地方。女伶们每天在这里引吭高歌,清脆、高亢、悠扬的歌声飞出红墙,荡漾在京城长安上空。许和子生得魅力,而且聪明伶俐、虚心好学,加上天生的好嗓子,使她很快成为宫廷中出色的歌手,籍贯“永新”成为她在宜春院的艺名。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于把生动活泼的江南民歌曲调融汇于典雅庄重的宫廷音乐中,变古调为新声,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唱艺术。

       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歌》中记载:“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殁后千余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明月,台殿清虚,喉转一声,响传九陌。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尝独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

       唐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

     《乐府杂录》中还记载过一段关于许和子的故事:“一日,赐大酺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这里记叙的是,有一日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庆典宴会,广场喧闹的人声淹没了鱼龙百戏中的音乐声。皇上龙颜一怒,欲拂袖罢宴,宦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歌一曲。于是永新“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转瞬间,若大个广场寂静无声。歌毕,全场欢声雷动。从此,“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称于朝野,传遍于九州四海。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许和子和难民们一起逃出了长安。《乐府杂录》载:“洎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韦青避地广陵,因月夜凭阑于小河之上,忽闻舟中奏水调者,曰:‘此永新歌也!’乃登舟与永新对泣久之。”安史之乱后,同在广陵避难的音乐家韦青与许和子难中相逢,泣不成声。

       永新的结局,据《乐府杂录》记载,“士人卒与其母之京师,竟殁于风尘。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永新在丈夫死后,与母亲回到长安,竟殁于风尘之中。她临死前对母亲说:“母亲你的摇钱树倒了!”闻之令人心碎。这样,这位名噪唐宫的杰出歌手,就此离开了人世。

       据唐人冯诩子编撰的《桂苑丛谈》记载,后人为了纪念许和子这位杰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唱的歌曲编为国乐曲,取名为《永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