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无论快乐或忧伤(下)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小静老师做客音乐大讲堂,为读者们带来了西方作曲家系列:柴科夫斯基:无论快乐或忧伤(下)的精彩讲座。
周老师首先简单回顾了上节讲座的内容,如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代表作品等。谈到音乐作品,作曲家对作品所持的态度就分外重要,周老师引用柴科夫斯基写给梅克夫人信件中的部分内容为读者们解析了柴科夫斯基的创作观等音乐感受。柴科夫斯基认为“至于说我的作品里有俄罗斯韵味,这是对的。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打定主意要利用一两首民歌...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从儿时就浸润在俄罗斯民歌出奇的美当中,我热爱俄罗斯灵魂的每一种表现。总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
接下来,周老师分别为读者们赏析了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管弦乐作品《1812庄严序曲》、《第六交响乐》和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选段。
关于《奥涅金》,虽然有音乐评论家批评《奥涅金》“不合乎舞台要求、剧情本身几乎完全不吸引观众”,柴科夫斯基依然坚持不予改动。1879年3月《奥涅金》在莫斯科首演,演出结束后,当时批评《奥涅金》的乐评人塔涅耶夫激动的拥抱了柴科夫斯基,并赞扬道“在它的音乐中我完全找不到任何缺点。真是一部美妙的歌剧!”
《1812庄严序曲》作于1880年,虽然柴科夫斯基本人对作品评价并不高“那首序曲很热闹,但没有太多艺术价值”,但后来这部作品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作曲家的预料。
《第六交响曲》首演于1893年10月,首演一周后,柴科夫斯基也永远的离去了,所以有人认为第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或许是柴科夫斯基写给自己的挽歌。柴科夫斯基本人对第六交响曲十分满意“我一生从没有这样满足过,从没有这样骄傲、这样快活过,因为我确确实实做出了一件好东西”“我认为这是我到今天为止最好的作品。尤其是,我知道这部作品是最诚实的。我爱它..”
讲座最后,周老师总结道,无论快乐或忧伤,柴科夫斯基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礼物,这就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