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高山流水》导赏
《高山流水》的题材来自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存的筝曲《高山流水》有多种流派谱本,较代表性的是山东流派、浙江流派和河南流派。然而三个版本的曲调完全不同,而且演奏技法也有流派间的差异,可谓各具特色。
2015年5月23日上午天津图书馆“音乐大讲堂”请到了古筝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杨益教授为大家打来一场名为“玉指冰弦、共话知音”的讲座。在本次讲座中,杨教授从乐曲典故、流派风格、演奏技法等角度向大家介绍不同流派的筝曲《高山流水》。
杨教授以伯牙子期的典故进入了今天的讲座主题,首先讲到河南派的《高山流水》,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四大古筝流派之河南筝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调曲子创始人曹东扶。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代表作有《高山流水》、《打雁》、《闹元宵》等。
在讲到山东流派时,杨教授介绍了赵玉斋老师,古筝演奏家,山东郓城人。建国后,任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曾对筝进行改革,将十六弦增到二十一弦。创作演奏的筝曲有《庆丰年》、《新春》等。
接着讲到了浙江派,这一流派的《高山流水》是我们在平时最常听到的一个版本,在演奏中可以清晰的听到“高山”与“流水”的段落。这里杨教授说到了浙江杭州人,曾是杭州国乐研究社会员的王巽之老师,他将包括《高山流水》、《灯月交辉》、《小霓裳》三首杭州名曲介绍给上海国乐界,使之成为上海国乐界的保留曲目。
在讲座中,杨益教授分别为我们演奏了三个流派不同的《高山流水》,杨教授还讲到每个人演奏同一首《高山流水》时都会有所不同,这跟心境、技法、以及对音乐的了解都息息相关,这也是区别于电子音乐的最大特点。
最后杨教授与大家一同讨论了一些古筝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许多我们平时在欣赏和学习古筝时的一些问题,真正的做到了“共话知音”。至此,讲座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