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唢呐,中国民族吹管乐器。圆椎形木制管身,开八孔,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因其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唢呐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同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 到了明代,古籍中开始有关于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1993年,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当代唢呐种类繁多,按形制长短分为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加键唢呐和闽西大唢呐,按地域分类可分为客家唢呐、周家班唢呐、子长唢呐、沁阳唢呐和大竹竹唢呐。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气流经过木头管身,带动金属碗的振动和扩音来发声。唢呐演奏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嘴巴控制哨子做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及各种技巧。所以,哨子的控制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垫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