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古典音乐

交响诗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由诗或标题提供叙事性或说明性基础的管弦乐体裁。这种体裁流行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通常只有一个乐章,结构较自由。交响诗的名称为弗朗茨·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交响诗像其他许多昙花一现的体裁一样(如牧歌和大协奏曲),具有较短的生命, 它起源自1840年,于1920年迅速衰落。
      
交响诗的产生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无论歌剧序曲或是音乐会序曲,多采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具有暗示剧情、概括歌剧音乐主题的作用,且体裁篇幅较短。序曲体裁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表现力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交响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序曲与交响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音乐与标题构思相联系,同属标题音乐范畴。当序曲表现内容与结构规模要求进一步扩大,必然在某些方面要有所突破。这样,就产生出了交响诗这一新体裁。因此,可以认为序曲是交响诗的前身。
      
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1811一1886 )是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巨大贡献不仅限于他在世界钢琴创作及演奏方面占有突出地位, 而另一方面, 作为管弦乐大师, 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交响诗这一体裁。他根据歌德的同名戏剧而作的《塔索》1854年在魏玛上演时, 首次使用了“交响诗”这一名称, 标志着这一体裁的确立。李斯特共作有13 首交响诗,大都依据诗歌、戏剧、美木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有: 根据歌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 以拉马丁的诗为依据的《前奏曲》, 根据雨果的同名诗创作的《玛捷帕》, 以席勒的同名诗为基础的《理想》, 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 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多悲剧的《哈姆雷特》, 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等。
      
继李斯特之后,许多国家的优秀作曲家相继写出大量的的交响诗作品。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斯美塔那于1857年在魏玛受到李斯特的热忱相待和直接影响,立即创作出一组交响诗: 取材于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 取材于席勒的《瓦伦斯坦军营》和取材于丹麦诗人厄伦施拉格尔的《哈空· 雅尔》。斯美塔那最著名的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这部宏著包含6 首交响诗, 分别歌颂了祖国的山川和历史,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捷克的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德沃夏克作有5 首交响诗, 大都取材捷克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他通过一个个优美动听的音乐主题, 将叙事诗的内容组织在比较严密的结构中。孙们为交响诗这一体裁的创作谱出了杰出的篇章, 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描绘吉尔吉斯草原风光的交响风俗画。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体现了光明最终战胜黑暗的主题思想。格拉祖诺夫的《斯金卡· 拉辛》是一部歌颂俄国农民起义领袖的音乐诗篇。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是依据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同名诗歌而作。
      
与此同时, 法国作曲家的交响诗也相继问世。1872年至1877年,圣一桑写有4 部交响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骷髅之舞》, 它耽材于法国诗人亨利·卡扎里斯的诗。其余三首则取材于希腊神话。弗兰克也作有4 首交响诗, 其中根据德国诗人彪格的叙事诗而写的《堕落的猎人》最为著名。德彪西在18 9 4年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诗歌写成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毕生都致力于交响诗的创作, 他的交响诗总数约有14 首,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899年创作的《芬兰颂》。此外,还有许多作曲家从事交响诗的创作,如柴可夫斯基、杜卡、理查德·施特劳斯,二十世纪作曲家巴托克、勋伯格、里亚多夫、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等。
      
随着浪漫主义美学原则逐渐被抛弃,交响诗也走过了它繁荣极盛的历程,但那一曲曲动听的诗篇将永远震撼我们的心灵。
(图文来源于网络,音乐图书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