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音乐普及>>民族音乐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从广东小曲演变发展而来的,原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代的丝竹合奏曲,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如《一锭金》、《柳青娘》、《梳妆台》等,最初称为“过场音乐”、“过场曲子”或“小曲”等,后来演变成不少独立演奏的乐曲,流传到外省市,便称为广东音乐了,现已成为乐种的专称。清末年初时,由于上海、天津等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广东资本涌入,广东人钟情于自己的家乡音乐,于是各种粤剧班纷纷北上,广东音乐得到迅速的发展,它不仅在民族音乐中独占鳌头,而且对当时的流行音乐也有较深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处沿海,这里的人们得风气之先,在改良问题上保守思想最少,广东音乐的发展也体现出这个特点。艺人们思想解放,善于吸收,勇于改革,在乐队编制上有时还加上几件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木琴等,为了迎合时尚和潮流,甚至借鉴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因此在全国盛极一时,对当时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传统的广东音乐,乐队一般由五件乐器组成,俗称“五架头”,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独奏则多用琵琶、扬琴等。广东音乐的曲调特点是流畅、自然、多用繁复的装饰音。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滑指”、“花指”,使得乐器更显精致细腻、婉转动人。旋律中还多用八度跳跃。粤剧的过场音乐、牌子曲等是早期广东音乐的基础曲目,后来,一些外省曲目也逐渐被引入,而广东本土音乐家的创作,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了。
        为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应首推吕文成,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创作曲目达百余首,其中的很多乐曲都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品而流传至今,如《步步高》、《平湖秋月》、《蕉石鸣琴》、《渔歌唱晚》、《岐山凤》、《银河会》等。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