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生活、理想和音乐(下)
对中国人来说,贝多芬可能是所有西方音乐家里最响亮的名字,我们将他视作音乐世界里的巨人、英雄,将他的音乐视作不可逾越的人类精神丰碑。
2015年10月18日天津图书馆“音乐大讲堂”请到的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周小静教授,为我们继续带来“西方著名作曲家系列——贝多芬的生活、理想和音乐(下)”。在讲座中,周小静教授为大家讲述了“贝多芬如何成其为贝多芬”——前者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后者是超越凡尘的音乐家。
讲座伊始,周教授简单回顾了上一讲的内容过后便进入了今天的主题。本期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贝多芬的中年时期与他的晚年时期。在贝多芬中年时期的作品中周教授重点介绍了“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
贝多芬晚年时期,他的音乐风格或者说思想转折是从1812年开始的“英雄主义”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渐渐淡出,在生命最后12年里沉静深邃的冥想、向内而非向外的探寻,使他的有些音乐变得神秘莫测,甚至难以理解。周教授在讲到这一时期作品时,重点赏析了这一时期的几部重要代表作,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变奏曲》、《走后六首弦乐四重奏》、《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庄严弥撒》。
最后周教授引用了贝多芬的一段话,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这就是艺术和科学能给我们勾勒一种更高尚的生活的希望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