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精品赏析>>民族

月色浪漫

       中秋时节,盛夏的酷暑消退,凉风拂面,秋高气爽,古人在这个时节赏花赏月、吟诗作画,弹琴饮酒。如今的我们,听几首由岁月筛选出来的老乐曲,回味人生的种种感触,把被都市快节奏和手机电脑刷屏而变得麻木的心灵,重新柔软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趣谈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名曲。

        《二泉映月》是阿炳真正的伟大创造,它通俗、平民化而又高雅。琴音是世俗的,阿炳拉着二胡,面对的是他自己和最普通、最下层的百姓。那弦上流淌着的琴音,富有民间通俗的音素,马上就能被稍具二胡乐感的人所感悟。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泉映月》之所以一下子能震慑听众的心,在于它那迤逦的琴音,“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能很快将每位听者导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境地。《二泉映月》所深藏的悲凉凄清的意蕴,显示了一种震动心灵的审美价值。曲子中不断重复的音段,既是作者自身凄苦的生存体验,又像是一次次对命运的叩问。这是他更高层次上的超凡脱俗,显示了对于人的生存的深刻理解。
       
胡琴声里,颤动着一个东方冤魂的背影。心被深重的灾难舂碎,脚被狰狞的命运镣铐,眼被焦灼的叹息烫瞎,喉被盈腔的悲愤堵塞,只剩下几根枯瘦的手指,抚摸自己挣扎不已的神经——那两根琴弦。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全曲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彩云追月》

       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由彭修文根据黄贻钧同名管弦乐曲改编,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为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全曲曲调轻松愉快,描写了建国初期祖国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生动的展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中尽情歌舞的多姿花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首乐曲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月光奏鸣曲》贝多芬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月光奏鸣曲》时,他31岁,正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但又逢失恋,他的女友朱莉.圭恰迪因门第的鸿沟,移情别恋,离他而去,给他巨大的打击。所以《月光奏鸣曲》的总基调是忧伤与无奈。但创作的灵感来得又出乎寻常,完全是即兴之下,一挥而就。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柔板,但又刚柔相济;第二乐章展现了对甜蜜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第三乐章为急促的快板。整曲以第一乐章最为著名,这一乐章层次分明,感情丰富。在这里作曲家对月恋情,在咏月的基础上,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收尾处,作曲家一改常规,以低音为基调,高音作伴奏,一声声的低音好似一声声的叹息,在月夜中回荡,又好比月亮拨开迷雾在云层中穿梭,荡气回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因此也成了千古绝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深感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法抵御的。

                                         《月光奏鸣曲》德彪西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
       
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和忧伤,而是柔和,悠扬,闲适。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这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着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
        
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月光》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三度音程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